全部

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高考

来源:水母网

作者:

2018-06-20 09:22:06

水母网6月20日讯(YMG记者 孙长波)2018年高考落幕10多天了,学子们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等待考试成绩的公布。而在40年前,也有这么一群怀揣梦想、青春激扬的“年轻人”,是他们揭开了中国高考恢复的大幕。

自1977年年末恢复高考,1978年全面恢复高考到现在,已是40多个年头。在这40多年当中,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考试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考试人群、考试时间、考试科目、考试方式、招生体制和方式,几多变迁,几乎每一年度的高考相关规定和制度,都与上一年度有所差异。但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不变的是一个又一个改变命运的梦想。

1977年高考没有复习资料,没有老师辅导

柳新华读书的中学是当时的福山四中(高疃中学),中学课程当时除了学习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以外,还有大量学工学农内容,记得在学校学过开拖拉机、学过种小麦、学过苹果树修剪,甚至学过如何种大白菜。

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已是1977年11月份,已经毕业5年的柳新华决定试试。他从初中到高中的课本一本不缺地保存完好,就放在自制的简易书架上;同时柳新华还借过本村一位“老高中生”的课本和初中物理老师的大学课本偷偷自学过。另外,从回农村到民办教师,再到人民公社,柳新华一直在写东西,书本、报刊与文字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如果考理科自己感觉没有把握,如果考文科,还是信心满满的,尽管历史和地理以前压根儿没学过,需要从零开始,但心里并不打怵。只要手头没有很急的工作,我就离开办公室,到公社的宿舍学习。但不敢离开公社,怕有事找不到人,让人说闲话。复习最大的问题是根本就找不到复习资料,不像现在这样复习资料满天飞,当时可谓一纸难求。这里要感谢我的中学老师封永祥、刘桂珍、赵锡山等几位老师,他们不知从哪里搞到几份珍贵的油印复习资料,找人陆续捎给我。”已经退休的柳新华在《难忘的一天》这本书中如此描述。

1977年12月9日—11日,柳新华走进了高考考场。9日上午考语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天》。“我写的是毛主席逝世那一天,后来好像听说多数人都选的是这一内容,因为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刚刚去世,举国悲痛。但是,那一天却实实在在成了我和许多人难忘的一天。9号下午考史地(理科考理化),10号上午考政治,下午考数学。11号加试英语,不计分,好像多数考生没有参加。”

考试结果一个月后公布了,柳新华过了分数线,随后参加了体检。量血压,测视力,查鼻腔,试听觉,听呼吸,裸身检查与参军体检无异。但是因为填报志愿不服从调剂导致第一次高考失利。

“当时填写志愿与现在的不一样,是老早在考前就填志愿,而不像现在这样考完才填。我当时根本不知道自己能考什么样,也不知有哪些大学适合自己,甚至连本科、专科和中专学校也分不清,更不了解什么学科社会急需、什么专业属于热门了,当然也就不知道高考志愿该怎样填报。于是,就找老师同学参谋,其实那时的老师和同学也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们又过高地估计了我,我也过高地估计了自己。”

1978年高考,“老三届”和大龄考生最后一次机会

要不要继续高考?柳新华还在犹豫时,母亲的行为促使他迅速决定。从参加第一次高考进入复习开始,每天早晨起来,床头总有母亲送来的两个热气喷香的荷包蛋,每每如此,柳新华多次推辞,均告无果。落榜后,母亲从未说过一句埋怨的话,只是说,别泄气,只要往前走,哪儿有过不去的坎。看到柳新华熬夜,母亲依然会在早晨送来两个荷包蛋。上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一天早上两个鸡蛋是很奢侈的,连年迈的父亲和年少的弟弟都没有这个待遇。柳新华下定决心,再考一次。

1978年第二次参加高考,高考是全国统一命题。同时,这年也是给“老三届”和大龄考生最后一次机会,1979年开始就以应届生为主了。7 月20 日—22 日,连续三天考试总体上还算顺利。“后来我完全想不起来这年的作文题目是什么,同学询问,才想起作文是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现在回忆当时写得很轻松。”柳新华说。

一天柳新华晚上回到家里,母亲看到他,焦急地说,福山四中的封永祥老师刚才到家来,给了一封信,你快看看吧,说是什么录取通知书。“母亲虽不识字,但明白这封信关乎我寝食不安的期待。”

“我拿着《录取通知书》,不敢当着母亲的面拆开,找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反复看了几遍,眼泪终于忍不住滚落下来。我成为烟台师范专科学校1978 年扩招进校的最后一批学生。虽然是一所专科师范学校,但我认为这就是我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大学。后来我才知道,在我等通知书的日子里,母亲怕我着急上火,每天晚上都想方设法改善生活,而我竟浑然不觉;封永祥老师常常骑自行车到30多里外的县城,去县教育局打听我的录取消息,那天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便直接骑车送到我家里了。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我的亲人,我怎样才能报答你们?!我的母亲和封永祥老师都已过世了,真正是恩德重如山,三生难报答啊。”

这就是柳新华参加的难以忘却的、梦想成真的1978年高考。

背景:据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的老师回忆,1977年、1978年两批高考生都是在1978年入学,只不过一批是在3月,一批是在10月。这两批考生年龄差别很大,年龄最大者32岁,年龄最小者15岁,是应届毕业生,相差17岁。77级学生中女生很少,大都是男生。他们都已结婚,对象大多是农村妇女,有的已有两个孩子,他们有的当民办教师,有的在非教育岗位上干临时工,还有的务农种地,思想压力大,经济负担重,高考前都经历了一场异常艰难的复习拼搏。因为77级从得知高考的信息到12月9日考试,这之间只有几十天的时间。

1981年先预选,再报志愿,最后出成绩

“应该说高考政策变化的年份集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政策也大多是由上而下,作为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和学生了解很少,我当时甚至连专科、本科都分不清,高考对我来说只有一个目的,考上学,吃上国家粮,离开天晒地烫的农村。”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孙宏依稀记得当年的时光。

“我们高三当时是6个班,5个理科班,1个文科班,其中一二班是招远县的县重点班,这两个班只有一个同学预选没有选上。普通班没预选上的人偏多一些。”孙宏说。“当时学校安排的大客车把我们送到县城招远宾馆,住的是大通铺,很简陋,就是在地上铺了一层防雨布,吃是自行解决,大家都带着干粮。我记得那几天特别热,可能也有紧张的原因,晚上睡不着,早晨三四点钟大家就都起来了。”孙宏说。

“以后的很多年,招远二中的考生也大部分住在招远宾馆,后期有部分住在金城大酒店,那个时候条件好多了,标准间带卫生间。但是许多来自农村的考生考虑到费用问题,寄住在招远城里的亲戚家里。”来自招远的考生对当年的高考印象一直比较深刻。

恢复高考之后,最初实行的都是高考前填报志愿方式。那时候,考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平时学习成绩填报志愿,然后参加高考,高校根据高考成绩进行录取。

不管上什么样的大学,不管什么样的学历,只要考上了,那就是国家干部,就可以吃国家粮了。“我当时考大学的时候,不同行业、不同学历的工资水平差别不大,干什么,什么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非农业户口。我看好的有两所大学,一所是公安大学,另一所是铁道学院。公安大学神气啊,考上了没人敢欺负,铁路是‘铁老大’。但是当时先报志愿,为了稳妥没有报这两所院校,我听家里的一个亲戚说,山东农业大学的农经专业分配很好,最差分到市里,而且农业类、师范类、军校类不收学费,还有生活补贴。我报考了山农大。高考成绩出来后,我的分数高出本科线30分,在学校排名第16,如果当初报考那两所大学的话,希望是比较大的。”

背景:1980年,外语考试成绩,按30%计入总分,专科学校仍可作为参考分。1982年,外语成绩按70%计入总分,从1983年起,100%计入总分。

从1981年开始,高考预选正式列入高校招生政策,由省、市根据当年的计划招生人数的三至五倍,参照应届毕业生和往年录取的情况,把预选数逐级下达给中学,由中学根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预选,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据了解,当时在普通的高中,经常会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高中生被预选拦在了高考之外。

1985年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出台了一系列的高考政策和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例如实行招生多元化,高中会考制度,实行“3+2”方案,推进标准化考试等等。

1997年,高校全面收取学费

“我们这一批人赶上了很多第一次,上高中的时候,不用换粮票了,直接用钱打饭;考上大学后开始每年交学费了;毕业后面临双向选择,自己找工作;而毕业找到工作后又赶上了房改,需要自己买房子。”1996-1997年的高考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既继承了传统的高考教育,又更多更早地面对了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

“当时的高中并不好考,同时带城镇户口的初中中专分流了一部分优秀学生,一个村里也就能考出一两个高中生,大学也不好考,好几年不出一个大学生,甚至有的村子里一直没有过大学生。不过1998年以后就扩招了,那个时候应该好考一些。我记得前一年的学生需要父母把粮食推到镇上去,换出粮票来,自己带着粮票和铺盖上学。而到了我这一茬带着钱就行了,从这个时候预示着我们比前面的同学更早与市场经济打交道了。”在市公路局上班的老王,家里还有一些父辈们用过的粮票。

“高考对考生来说除了基本功以外,还考心理。从离开高中往城里宾馆走的路上,心里就开始亢奋了,到了晚上也很难入睡。我现在还记得,到了晚上九点钟的时候,班主任很神秘地把同学们召集起来,告诉大家要注意一道题,该怎么怎么做。而第二天真正考试的时候,那道题没有在卷面上出现。”

标准分跟现在的高中生或者之前的高中生讲很难讲明白,与标准分相对应的是原始分,原始分是答题答对了多少分,而标准分是由原始分推导而来,反映考生在所属类别团体(理工类、文史类)中的位置分,位置越靠前,标准分越高。

“说实话,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标准分是怎么算出来的,只记得每一门最高分是900分,而总分也是900分,如果有瘸腿科目的话,会严重影响到总分。我记得1997年高考的时候,英语、历史、数学都在700分左右,政治在600多分,而语文才400多分,这样我的总成绩只有671分。凭着这个超过本科线30多分的成绩,我考上了山东经济学院会计系。如果语文也600多分的话,那么可以报考更高一点的院校,确实非常可惜。”复读了一年的王某说:“我还是语文课代表,语文考了400多分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一直很惭愧。”

老王家乡是莱阳市的一个小山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并没有出多少大学生。“考上本科的寥寥无几,当时村里很轰动,父母也非常激动,走到哪里都有人贺喜。但是当高考通知书到了之后,父亲的脸上堆满了愁容,每一学年得交1460元学费,这个钱还没有着落。”至今王某仍然记得这个数字。

“家里有一点积蓄,然后亲戚们又凑了一些钱,9月4日,我装着3000块钱去了济南。到了学校后,我发现像我这样的条件算中等偏上,有几位来自菏泽、临沂、日照等地的同学并没有带学费来,手里只有几百元钱。后来学校考虑到这些贫困生的情况,给了一些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机会,到最后都圆满地完成了学业,踏上了工作岗位。我刚考上了大学,家里也正好有了苹果园,这四年的苹果收入全部让我上了学,到了大四那年,一亩苹果园的收入已经入不敷出了,最后家里还借了几千块钱的外债。”

虽然当时城镇户口的影响越来越小,而后面又面临自谋职业、自购住房的不利局面,老王依然感激高考,也正是有了高考,他才有了踏入更高门槛的机会。

背景:据了解,1995年我市有1.6万多名考生走进考场。1997年考生达到了1.7万人。那个时候,大中专毕业生城区供大于求。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招生“并轨”改革,“并轨”后计划招生的学生毕业时,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已经落实工作单位的,国家负责派遣,未落实单位的回其家庭所在地,由毕业生就业机构推荐就业。未实行“并轨”高校、计划招生的毕业生,原则上由国家负责安排就业。

《烟台晚报》2003年高考报道。

因为非典,高考提前了一个月至今

2003年是全国第一次高考改革,从“3+2”改为“3+X”,那一年,高考从7月提前一个月,于6月7日、8日举行,那一年高考巧遇“非典”,给考生们留下深刻印象。

“非典疫情期间,学校每天询问学生是否有感冒发烧的情况,并按照规定测量体温,对体温过高者,及时做进一步检查和观察,及时送医,定期对教室、食堂、校园人流密集场所喷洒消毒液消毒,在课余时间,经常开展‘非典’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在媒体单位上班的陶玖回忆起在烟台二中的学习生活。

除了每天督促学生学习、日常教学外,班主任最关心的就是学生们卫生情况,提醒学生午休、晚休尽量不要到校外就餐、购买食品,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保洁。

“2003年高考前,学校组织2次模拟考试,在快节奏、紧张的临考状态下,就这样迎来了高考。考试前一天考生利用下午时间分别前往了所在考点看考场,听说考点全部进行了防疫消毒。”

6月7日,高考当天烟台四中考点门前人山人海,不少家长围聚在校门外,为孩子加油、助力。那时,私家车还很少,不少考生是乘坐公交车或骑着自行车、打出租早早赶到所在考场应考的,由于处于“非典”特殊时期,考场外悬挂有“众志成城,防治非典”横幅标语,进入考场时,教育、卫生防疫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会用体温仪器测量每一个考生的体温,方可进入考场。

7日上午考的是语文,下午数学,8日上午考外语、下午考综合。“2003年的高考遭遇数学题型最难的考试。现在同学聚会还经常聊起那年的数学。”当拿到卷子时,陶玖感觉许多题型没见过,近似于奥数题,很多考生在考完数学后,垂头丧气,甚至有许多考生抱住考场外的父母流眼泪……

与往年对比,由于2003年考试题难,原本能超一本重点线几十分的考生,预计只能刚刚过线,预计能上二本线的考生,感觉上二本都危险……而当年的重点线,水降船低,文科比前一年低了20分左右,理科低了近50分。

背景:2003年,我市考生达到了3.5万人。戴着口罩走进考场十分常见,夏季高考因为“非典”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在这之前,高考一直在7月7日开始。

2018年高考结束家长迎接考生。YMG记者 初阳 摄

每年高考,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YMG记者 初阳 摄

2014-2018年:政策变化最多的几年

现在看起来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前些年还是很新鲜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高考不仅仅是考学生,公安、卫生、交通、电力、环保、气象等部门都围绕高考制订出相应的工作方案。

每年高考,不乏忘带学习用具、准考证的考生,还有开考前半小时才出发的粗心考生。高考期间,交警一大队和二大队安排张贴“中高考服务车”标志的警车和警用摩托车。所有粘贴“中高考服务车”的警车在高考期间将专门为考生服务,如果考生遇到突发情况,可第一时间拨打交警求助电话122,交警会及时为考生提供救援。同时,各交警大队在各考点设置了高考爱心服务点,每个服务点都有交警值守。

“我记得那年高考就有至少两起忘带身份证的。离考试时间还不到半个小时,一中考点的一名考生找到考点门口执勤的交警,说身份证落在二中南校了。现场交警立即联系沿线各岗全线绿灯放行,赶至教室和宿舍楼寻找身份证,找到身份证后原路返回,用时不足半小时,考生9点02分赶到了考场。”随着整个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市区几个考点成为跑教育口记者蹲守的据点,“几乎每年都有忘带身份证、准考证的戏码。”本报记者庞磊说。

“我记得每年英语考试的时候,为了防止汽车喇叭影响听力考试,二马路路段实行交通管制。我都跟着交警的警车到金沟寨路口放置交通设施,英语考试结束后,再去取回来。只有2014年,英语取消听力考试没有实行交通管制,但是第二年又恢复了听力考试。”庞磊说。

背景:2014年夏季高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和综合。我省首次执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山东参加高考的政策。自2014年起,夏季高考考试时间由往年的2天半缩短为2天,“3+X+1”模式调整为“3+综合”模式,取消基本能力考试科目。同时,外语科目取消听力,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外语听力成绩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外语科目听力成绩(取成绩最好的一次)记入考生电子档案;高考录取上,取消济青线,全省统一划定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结束了多年来实行的除一本外其他批次分地市划线的历史。这一政策的调整,对过去执行省属线的烟台考生来说,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2015年,恢复英语听力考试,英语试卷从山东卷改为全国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将国家教育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法之中,使得2016年高考被社会评论为:“史上最严高考”。

2017年启动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整体实施。其中,在考试科目上,自2020年起,山东夏季高考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3个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分两次进行。

专题: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责任编辑:杨凡、张晨鹏]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扶贫在先

今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关键之年。肩抗“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驻村第一书记任务尤为艰巨。[详细]
新华网 2018-06-20

激情世界杯,烟台新安男科医院为球迷守健康!

世界杯的战火已经燃起,酣畅尽兴之余,久坐、少动、熬夜等不良习惯,却在不经意间让身体亮出了红灯,烟台新安男科医院69元男科检查为港城男...[详细]
齐鲁网 2018-06-19
父亲节|拥有健康牙齿 安享幸福晚年

父亲节|拥有健康牙齿 安享幸福晚年

父亲节到了,健康是这个节目最好的礼物,而一口好牙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详细]
齐鲁网 2018-06-17
恒丰银行烟台分行助力高考在行动

恒丰银行烟台分行助力高考在行动

6月7日是烟台学子高考的第一天,在恒丰银行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导下,烟台分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组织所属网点开展了“助力高考恒丰银行...[详细]
齐鲁网 2018-06-16
恒丰银行招远支行党员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恒丰银行招远支行党员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为进一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激发广大干部员工爱岗敬业热情,不断增强党性修养。6月5日下午,恒丰银行招远支行组织党员到招远市红色文...[详细]
齐鲁网 2018-06-16

烟台山医院将举行“成长快乐”儿童生长发育公益活动

为科学评估孩子身高,促进孩子健康成长,6月16日和6月23日,烟台山医院将举行“成长快乐”儿童生长发育公益活动。 [详细]
齐鲁网 2018-06-16

古稀老人20年捐款近20万元

捐钱建设学校、筑路修桥、救助贫困,近二十年来先后捐出近20万元善款奉献社会……其助人为乐的事迹在当地人人称颂、传为佳话,他就是莱阳市...[详细]
水母网 2018-06-15

烟台中考首日 家长怕迟到5点半就送孩子到考场

怕迟到,5点半就送孩子到考场。)昨天是今年中考第一天,43238名烟台初四考生进入考场。[详细]
水母网 2018-06-14
烟台中石油:“情浓端午”实惠又有爱

烟台中石油:“情浓端午”实惠又有爱

“买了两盒粽子,还能参与抽奖,最重要的是还抽到个三等奖,运气棒棒哒”,6月12日,来到位于莱山区轸大路的中石油烟台7站加油的刘女士拿着...[详细]
胶东在线 2018-06-13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烟台落地生根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烟台落地生根

新时代光芒照亮和谐家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烟台落地生根烟台日报。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建设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详细]
烟台日报 2018-06-13
烟台毓璜顶医院莱州分院正式揭牌 莱州居民可享医联体直通车便利服务

烟台毓璜顶医院莱州分院正式揭牌 莱州居民可享医联体直通车便利服务

6月11日上午,烟台毓璜顶医院莱州分院签约揭牌仪式在莱州市人民医院举行,烟台毓璜顶医院院长杨军与莱州市人民医院理事长马德年现场签署了...[详细]
齐鲁网 2018-06-13
烟台毓璜顶医院招远分院正式揭牌 这是毓璜顶医院医联体模式下第十家分院

烟台毓璜顶医院招远分院正式揭牌 这是毓璜顶医院医联体模式下第十家分院

6月12日上午,烟台毓璜顶医院招远分院签约揭牌仪式在招远市人民医院举行,烟台毓璜顶医院院长杨军与招远市人民医院赵治国理事长现场签署了...[详细]
齐鲁网 2018-06-13
携手 为民 烟台山医院创建烟台市骨科医学中心

携手 为民 烟台山医院创建烟台市骨科医学中心

注解:医学中心指该学科在区域内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健康旅游和医养结合为一体,具有现代化综合功能的统一体。[详细]
齐鲁网 2018-06-13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